赵通林,1970年1月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分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辽宁省矿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自1992年留校任教,坚守三尺讲台,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深耕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30余年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教育事业,工作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师德高尚。曾获校十佳优秀青年、校骨干青年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校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辽宁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三十余载如一日坚守,照亮了无数矿业学子前行的道路,为行业发展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坚守初心,师德垂范,锐意改革创新
赵通林始终将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引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根本遵循,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带领矿业学院在本科专业省级评估中连获佳绩,2014年矿加专业省排名第一;2019年学院两个专业获4星评级;率先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在教学过程中,他深知矿业工程专业学生所肩负的资源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的重大责任,着重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课堂上,他不仅倾囊相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品德与价值观的塑造。他以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感染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无论是日常答疑,还是课程讲解,他都以极高的耐心和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成为学生们心中亦师亦友的典范。他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践,率先参与建设校级慕课,主讲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新华思政”等平台,并获评省级一流课程。此外,他还主持了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荣获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主编了3部本科生教材和1部研究生教材,其中1部获评省优秀教材。赵通林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各类竞赛项目,在国家级竞赛中斩获一等奖2项,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
科研攻坚,行业领航,助力矿业发展
赵通林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涵盖了矿物加工工程的多个关键领域。为了深入了解复杂的矿石性质和多变的选矿工艺,他带领团队深入矿山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和采样分析,获取第一手数据。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主要研究领域为磁选设备与工艺、浮选理论与工艺等方向,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14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鞍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辽宁专利优秀奖等荣誉,获批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并出版专著1部。这些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矿物加工工程的知识体系,更在实际应用中为矿山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师爱无疆,育人楷模,诠释师者担当
赵通林在家访时看到学生家庭特别困难深受触动,2013年设立了“励志奖学金”,后升级为“矿业校友励志奖学金”,到2024年,参与的校友越来越多,总计募集校外奖助学金每年24万余元,让许多面临困境的学生重燃希望之火。他更是同学们的贴心朋友,每到毕业季,赵通林都为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四处奔波。每届同学毕业后,都与他保持密切联系,遇到他们工作中的技术攻关、职业发展,还是深造等问题,总会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助力他们跨越前行道路上的重重障碍。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成为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坚实依靠。
赵通林以其高尚的师德师风、丰富的典型事迹和突出的业绩,书写了一部壮丽的矿业师者华章。他是矿业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用爱岗敬业的操守,认真负责的态度,践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坚定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为矿业工程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铸就了矿业领域的不朽师魂。(质评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