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李万明、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赵骥、矿业工程学院赵通林、外国语学院蔡丽华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称号。他们深耕教学一线,成果丰硕,质量卓越,贡献突出,在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堪称楷模。为弘扬名师风范,特设pk10计划app破解版:专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学习先进,提升育人水平,共同推动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李万明,男,1985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15年留校任教以来,李万明遵照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部署,恪守师德师风建设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深耕课堂教学主阵地,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责任担当,在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二等奖、辽宁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特等奖、辽宁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辽宁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荣誉。
科研攻坚担使命,以创新成果服务产业升级
近年来,李万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同行评议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山东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废钢铁分会委员、电冶金分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以及《钢铁》《钢铁研究学报》《中国冶金》《特殊钢》等期刊青年编委。围绕特殊钢质量提升、特种冶金工艺优化、钢水纯净化和凝固质量提升等科研方向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创新攀高峰,以双思交“熔”重塑冶金课堂
作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炼钢学”负责人,李万明注重教学创新,采用数字驱动教学,创设学习环境,实现以虚“铸”实。由于炼钢环境的危险性,利用元宇宙VR的场景赋能,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炼钢过程,还在元宇宙系统中融入了数字思政。数字思政,更能入脑入心,在沉浸式的场景学习中学生既萌生了“我要做”的强烈冲动,又树立起“我能做”的坚定自信。在“炼钢学”课堂上构建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他将专业知识、历史、人文、地理、军事、科技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他主动对接企业,从生产一线挖掘案例素材,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他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思政与思维的“双思交熔”为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创新,坚定学生“我要做”的信念,夯实“我能做”的信心,打造学生攻坚克难的钢铁精神。创建的“双思交熔 百炼铸魂”的教学模式在新华网客户端等网站宣传,得到全国冶金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点击数接近100万,并多次受邀到鞍山师范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程学院等单位分享教学创新经验。
立德树人守初心,以人格魅力滋养学生成长
李万明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2024年被推选为辽宁科技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注重学生价值塑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每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项,每年指导5—8名学生参加冶金炉专用设备的课程设计,截至目前共指导学生55人。在培养学生时,尊重学生选择,支持和鼓励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8人,目前在校11名;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其中尼日利亚籍留学博士生1名。2022年指导学生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已指导6名硕士研究生获得辽宁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年指导学生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践行社会服务,助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万明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拓宽教学改革新思路,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多次受邀在全国钢铁材料青年学术研讨会、全国电冶金高端技术论坛、全国废钢铁应用与电冶金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分享科研成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鞍山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提交的钢铁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建议在2024年9月得到鞍山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和感谢。
从青涩博士到杏坛名师,李万明教授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炽热初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正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华彩篇章。(质评中心供稿)